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AI写作的边界何在?学术期刊发布AI使用新规

发表日期 2025-11-03 10:24:29    145

当AI能够凭借其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撰写出逻辑清晰、表达流畅且具有一定学术深度的学术论文时,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究竟该如何精准定义“原创”这一在学术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原创,在传统认知里代表着研究者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和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的创作,然而AI的介入使得这一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宛如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风暴,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如同强劲的引擎,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在文艺创作领域,AI可以根据给定的主题、风格和要求,快速生成诗歌、小说、绘画作品等,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在文艺研究及评论领域,AI能够对大量的文艺作品进行快速分析和解读,挖掘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AI可以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手法,为文艺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日益普及,AI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它已然涵盖了文献综述、数据分析、语言润色等多个关键环节。在文献综述方面,AI可以快速检索和筛选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文献背景。在数据分析环节,AI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集,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在语言润色方面,AI可以对论文的语句进行优化,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这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使得研究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研究任务。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AI应用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也日益凸显。技术滥用所引发的“虚假引用”“署名争议”和“数据失真”等一系列问题,如同毒瘤般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虚假引用”表现为AI在生成论文时,可能会随意引用一些不存在的文献或者错误引用文献的内容,导致论文的参考文献不真实、不可靠。“署名争议”则是指一些研究者将AI列为论文的作者之一,甚至让AI成为主要作者,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因为AI并不具备作为作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能力。“数据失真”是指AI在处理数据时,可能会由于算法的缺陷或者数据的偏差,导致生成的数据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遏制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维护学术生态的纯净和健康,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纷纷行动起来,相继发布了一系列AI使用新规,为学术写作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划定了清晰明确的边界。这些新规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01 署名红线:AI不能成为作者

学术期刊普遍明确且坚决地拒绝AI工具作为论文作者。2025年3月,《中国文艺评论》发布的启事中明确指出:“本刊不接受人工智能工具参与投稿署名(即人工智能工具不得作为文章作者或共同作者参与署名)”。这一规定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AI成为论文作者的可能性。它明确了在学术写作中,作者的主体地位必须由人类研究者来担当,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存在。

这一规定已然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文献与数据学报》、《自动化学报》等众多机构也纷纷发布了类似规定,着重强调作者须为能够对论文内容负责的学术贡献主体自然人。这些机构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定,引导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

学界对此形成了一条核心且坚定的理由:学术成果的原创内容和核心观点必须由人类研究者完成。毕竟,AI虽然能够生成文字和数据,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创造力,无法真正理解研究的本质和意义。AI无法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负责,更不能承担相应的法律与道德责任。例如,如果一篇论文出现了数据造假或者观点错误的问题,AI无法承担法律上的赔偿责任,也无法接受道德上的谴责。因此,将AI列为作者是不合理且不负责任的。

02 有限使用:AI的辅助性角色定位

在学术写作中,AI并非被完全禁止使用,但其角色被严格限定在辅助性非创造性研究环节。这意味着A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者提供帮助,但不能取代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

允许使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语言润色、文献检索、数据整理与分析、思路开拓等。在语言润色方面,AI可以对论文的语句进行优化,使表达更加准确、流畅和规范。例如,AI可以检查论文中的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用词不当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在文献检索方面,AI可以快速搜索和筛选大量的相关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研究者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让AI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关的文献,并按照相关性、权威性等进行排序。在数据整理与分析方面,AI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类,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例如,AI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和相关性。在思路开拓方面,AI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想法,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尚未被探索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还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在论文选题、数据与文本处理、模型设计、数据分析与模拟等方面使用AI,不过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明确说明。这一规定既鼓励了研究者合理利用AI技术提高研究效率,又保证了研究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与此同时,多个期刊明确划出了禁止使用的红线,具体包括:不得运用AI工具生成文章的主体架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不得运用AI工具改写既有研究成果;不得运用AI工具伪造或捏造文献、内容与数据等。文章的主体架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所在,必须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来构建和阐述。改写既有研究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会破坏学术的创新性和公正性。伪造或捏造文献、内容与数据更是严重的学术欺诈行为,会误导其他研究者和读者,损害学术的声誉。

03 透明披露:使用AI必须声明

透明度原则是AI使用规范的核心要求之一。在学术研究中,透明度是保证研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的关键因素。《中国文艺评论》要求投稿须出具使用AI工具相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签署作者承诺书。这些说明应涵盖所用AI工具的名称、开发者、版本等详细信息,以便读者和其他研究者了解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AI在文章写作中的具体用途也需要在说明中明确指出,并在文中精准标注出生成的内容,让读者能够清楚地分辨哪些部分是由AI生成的。使用记录,包括原始提示词与生成输出的对照记录等,也需要详细提供,以便审查人员对AI的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和评估。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的《学术出版中的AIGC使用边界指南2.0》也着重强调,使用AI工具参与论文写作必须在方法或致谢部分中公开、透明、详细地进行描述。该指南还贴心地提供了标准化的披露模板,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标准化的披露模板,研究者可以更加规范地披露AI的使用情况,提高披露的质量和一致性。

有些期刊还要求作者对AI生成的内容(包括观点、数据表述以及资料等),是否已对其准确性、真实性进行交叉验证作出详细说明。这种严格披露要求的最终目的,是确保AI的使用可识别、可追溯。只有当AI的使用情况能够被清晰地识别和追溯时,才能保证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如果AI生成的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学术的发展。

04 责任归属:文责依然由作者自负

使用AI并不意味着作者可以减轻责任,这是各期刊规范的共识。在学术研究中,作者对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负有最终责任,无论论文中是否使用了AI技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的伦理要求专家共识》中,“文责自负”被列为首要伦理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了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作者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确保论文的内容真实、可靠、有价值。

《文献与数据学报》明确指出,作者应对论文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情况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与道德责任。这意味着作者在使用AI技术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术道德规范,不得利用AI进行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因为使用AI而导致论文出现问题,作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和道德谴责。

《自动化学报》也着重强调,稿件写作中如果使用AI工具及生成内容用于辅助工作,作者应对生成内容进行严格审查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不能盲目依赖AI生成的内容,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确保其符合研究的要求和学术的标准。

这意味着,即使部分内容由AI生成或辅助生成,作者仍然是论文质量的最终责任人,需要对文章的原创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全部责任。原创性是学术论文的核心价值之一,作者必须保证论文中的观点和内容是自己独立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准确性要求论文中的数据和事实必须真实可靠,不得有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完整性则要求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必须完整,能够全面地阐述研究的问题和结果。

05 违规后果:学术不端的认定与处罚

违反AI使用规定将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并面临严重后果。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损害了学术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必须予以严厉的打击。

《中国文艺评论》明确表示,一经查实存在隐瞒或不如实提供AI工具使用的情况,该刊有权采取退稿、撤稿、通报所在单位、10年内禁止在该刊发表文章等严厉措施。退稿和撤稿是对违规论文的最直接处理方式,能够避免不合格的论文进入学术领域。通报所在单位可以引起研究者所在单位的重视,对违规者进行内部处理和教育。10年内禁止在该刊发表文章则是对违规者的长期限制,能够起到警示作用,防止其再次违规。

《文献与数据学报》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也规定了类似的处罚措施,其中历史研究杂志社同样规定了“10年内禁止在我社编辑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处罚。这些处罚措施体现了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维护了学术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的处罚相对略轻,但也会对存在隐瞒或虚假声明的稿件直接退稿,并禁止作者三年内再次投稿。虽然处罚力度相对较小,但也能够对违规者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促使其遵守学术规范。

此外,各期刊还保留长期追踪与审查投稿、刊稿中AI使用情况的权利,并逐步建立完善针对投稿人、审稿人学术诚信与外审公正性的审查机制。通过长期追踪和审查,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建立完善的审查机制可以提高审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学术期刊对AI使用的规范,旨在引导人工智能以人为本、向善而行、健康发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制定规范,我们能够确保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正如《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所倡导的,我们应以“科技向善、诚信为本”为核心理念,推动AI成为助力知识创新、维护科研诚信的“负责任伙伴”。科技向善意味着我们要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类的福祉。诚信为本则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只有保持诚信,才能保证学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可以辅助思考,但不能替代思考;可以辅助创作,但不能取代创作。人类的思考和创作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它蕴含着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创造力。AI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思维和创作过程,但它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文化的内涵。把握好这一边界,AI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助力,而非学术诚信的威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AI的优势,同时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