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转型期中国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讨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1306

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 农村 籍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化提升的特殊性,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所产生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从而使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我们在现实中观察到,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由于生活比较贫穷所导致的自卑感强、思想观念保守、交往面狭窄等。就此问题,2009年春天,我们面向1500名同学进行调研和访谈,得出了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对策。
  
  1社会转型与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中国 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郑杭生教授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一书中对中国的社会转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 现代 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从总体上看,转型期的社会是一种混合着传统与现代、中性运行的社会。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过渡型社会形态。”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化的、分化型社会转变。从社会转型的含义上看,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社会转型影响着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结构不断优化,这种优化所实现的态势是促进传统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 工业 的社会的过程,从封闭的、贫穷的社会走向开放的、富裕的社会的过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成为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
  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时空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概括出社会时空的新特性:时空延伸、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并运用时空结构理论来解释和反思现代化的问题。景天魁批评地运用吉登斯的时空伸延的概念,提出了时空压缩的命题,并用时空压缩来解释中国社会转型及现代化道路的困境。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时空延伸和压缩的特性。
  个体社会化是个漫长的 发展 过程,有它的阶段性,而不同的阶段又有其相应的社会化内容。对于农村籍大学生来说,离开农村在城市开始大学生活,意味着社会化进入了新阶段,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社会化将在新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形成新的时空结构,将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提升。
  
  2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生存环境的骤然变化,在心理调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多种不适甚至偏差。他们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将有所不同,但都呈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容易导致社会化的断裂,难以完成社会化的提升。
  2.1经济条件差,导致自卑感强
  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物质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总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十分艰难。尤其1996年以来,居高不下的学费,更使得农村大学生雪上加霜。这使得他们获取知识的范围狭小,视野受限,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面对经济上的落后,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①自卑感较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经历了入学的喜悦以后,迅速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中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好受到老师器重、同学羡慕的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到大学后因个人见识方面的孤陋寡闻、特长方面的相形见绌而一下子荡然无存,导致自卑感迅速增强。②较严重的心理封闭。经济、学习、就业方面的沉重压力,使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远远低于同年龄段其他群体,他们希望扩大交往,却又没有充分的信心;渴望了解,却又自我封闭;希望克服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却又害怕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的秘密。我们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访谈,发现一种现象:有多名学生在和父母的交流方面欠缺,有的只与父亲或母亲一方交流的多一些;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也只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③浓厚的从众心理。不喜欢独立判断和决策,随大流,胡乱跟风。这些心理问题使得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速度缓慢甚至迟滞。
  2.2价值观念保守遏制了其潜能的发挥
  价值观念是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用以评价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根本观点,它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人们往往据此对世界做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农村籍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保守,缺乏挑战意识、创新精神。农村籍大学生秉承了父辈的许多性格特点,他们信守“未应验的话不信,无先例的事不做”,喜平求稳,渴望旱涝保收。②目标追求过分注重实用性。在就业方面,只求将来能吃饱穿暖,把人生理想仅停留在生存层次,眼界过于狭窄,目标过于单一,遏制了其潜能的发挥。
  2.3行为方式的 科学 合理性欠佳
  农村籍大学生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为:①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他们学习上虽然刻苦,但灵活性不够,不太注意方式方法。②交往面相对狭窄。首先表现为交往对象比较单一。在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中,有80 %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交往的对象是同班同学和老乡,仅有不足20 %的学生除这个交往圈外,通过“社会实践”及“其他社会活动”拓宽自己的交往面。其次表现为交往深度不够,同学之间既有纯真的友情,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因此在相互交往中,一些同学常常会设置一道保护层,不敢轻易暴露自己。③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改进。长期的农村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一些悖时、落伍的生活工作习惯,讲卫生、遵守时间、注重效率等现代观念、现代生活方式都需要逐步培养。
  2.4特长欠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籍大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综合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受应试 教育 的长期影响,他们往往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德、体、美、劳的学习,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②现代化能力有待提高。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需要人们能熟练掌握 计算 机的操作,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而有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无法多渠道获取全方面信息,导致多方面能力无法提高,尤其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3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加之社会的急速转型,沿袭乡土传统的农村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在地理纬度上相互间隔,时间纬度上同时并存,城乡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农村籍大学生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在现代化的城市遭遇了部分断裂。如果这个断裂不能得到及时的提升,就会迟滞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1社会结构转型,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同时呈现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分层加剧、城乡不平等日益突出等等。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广大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较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社会结构转型影响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农民阶层处于社会的下层。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使高校出现了“三六九等”、泾渭分明的局面。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下层的农民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形成障碍。  3.2社会 经济 转型,新的观念冲击大学生的思想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随之而来的新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 农村 籍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新观念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容易使大学生在认识及心理调节方面出现问题。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农村大学生的追求目标更趋于实用性、直接性、短期性,对于间接关系到自己的国家方针政策兴趣减退,对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淡漠。在受访的几名学生中,只有3名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看书、关注时事;而其他大部分人则关注游戏、博客、占卜、聊天等。这些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在校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 发展 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水平、综合素质亟待提高。3.3社会文化转型,致使思想观念突变
  处于持续发展阶段的社会,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较为恒定的时代条件。当今社会 政治 、经济变革、社会结构分化,新观念正在确立,必然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使对各种社会规范缺乏理性分析和选择能力的年轻的社会个体,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依据社会规范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困境,表现为角色冲突和自我认同混乱。
  3.4早期家庭 教育 的缺失与学校教育的偏颇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明显存在“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成长多处于 自然 状态。甚至有的孩子由于家境所迫,不得不在课余承担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繁重的家庭劳动,这种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视野受到限制,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5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他们从封闭落后的农村走向开放先进的城市,从传统乡村文化到 现代 都市文化,从狭小生活空间到骤然扩大的社会,这巨大的变化在内心深处引起的震荡要比一般同学更为强烈。可以说,进入高校之后的社会化提升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心态的一次“裂变”过程。过去属于农村户籍的人变成了高校学生,离开了哺育“第一性格”的故土,其心理体验是极其深刻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以来自外部的外在化社会影响为主,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模仿和记忆过程,他们离开了家庭以及原来熟悉的中学环境,以前被成人强化的环境突然不复存在,对社会事物及自我行为的反应主要依靠自己去认知、判断、决定,故而这次社会化的动力不在他人而在自身,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自我选择行为,速度一般也快得多。如果说早期社会化要耗费人生十几年光阴的话,继续社会化则应在短短几年内就要基本完成。由于多数学生对此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故而不能尽快适应这种社会化方式转变的过程。
  
  4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方式探讨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传统社会化过程中无法解释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因此,引用社会化提升这一概念来阐释由于急速转型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化模式的变轨和提速。如果从这一理论假设出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提升的方式:变轨需要客观环境的推动,提升需要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方式需要社会、高校和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努力等多方面才能完成。
  4.1加速完成社会转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改变由这种先赋身份所决定的对农村籍大学生极为不利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差别扩大而造成的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经济贫困,从而根除影响当代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地完善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另外,还应该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安置工作。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村的现状与问题有着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国家可以探索性地投入专向经费,有计划、有方向性的资助、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大学生,并使之返回农村从事农村建设与治理工作(可以先试点再推广),如果成功将会改善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现状,大大加快农村发展进程。国家同时也应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
  4.2高校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4.2.1从经济上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提供经济援助,为他们社会化提供物质保证。经济压力是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加快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提升速度,首先必须更多地切实地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高校应根据贫困生独立性强、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大“贷、奖、勤”的力度。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制度。
  4.2.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其扩大交往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要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育兼容并包、相互学习、团结互爱的氛围。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互动平台,抑制校园贫困学生群体与富裕学生群体的对立,使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通过交融,达到相互接纳、共振,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和谐共处。
  4.2.3注重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的指导
  农村籍大学生从一个偏僻的农村到一个现代化大学,环境上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反差。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较多的是体现在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上。因此,要特别注重对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面指导,包括学业生涯设计、人际关系调适、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择业就职等。
  要坚持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学校需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建立起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跟踪制度,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对于农村贫困生个体心理问题,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较严重的要及时跟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及家长联系,保证农村贫困生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和 治疗 。
  加强对农村大学生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对农村籍大学生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关系,摆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寻找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4.3农村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
  逐渐认识城市,转变观念适应现代社会。认识城市也是社会化的一种基本的心理活动,离开对城市的认识,不可能实现城市社会化。农村籍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城市的了解,获得对城市的初步印象,尤其要认识城市与农村的显著差异。即容忍文明社会共同生活的秩序准则的不断调整。城市认识包括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城市社会环境的反应。
  从生活习俗看,农村居民很不注重生活的某些细节和形式,因而有些生活习惯是城市生活规范不接受的,如随地吐痰、大嗓门说话打招呼、穿着不讲究等。到了城市,大学生们必须逐步改变这些习惯,学习一些新的生活习俗,爱清洁,讲究穿着,看场合说话等。在人际交往方面,农村通行的原则也有别于城市。农村大学生进城市前遵守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以情交友,交际圈小,对陌生人往往有些戒备心理而不轻易结交,但城市人之间的交往除了感情因素外,在很多时候还受功利驱动,有些人甚至为了个人私利而坑蒙拐骗;城市人交际圈广,善于与陌生人交往。初进大学的农村学生往往怀着美好的愿望与同学交往,事后却发现某些复杂的关系和因素,他们常常一时难以接受。“如何做到将农村心理与城市心理进行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观念的合理改变是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社会化的关键。”农村学生应鼓起勇气多参加校内外各种交际活动,学习一些成功交际的技巧,逐渐扩大交际圈,增强判断力,顺利进行社会交往,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