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
期刊
投稿邮箱

mlunwen@163.com

服务热线

18516839603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发表日期 2023-04-12 15:22:00    93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政策的演变,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并对政策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分析。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农村政策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的农村政策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要求。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演变回顾

1978年至1984年底,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启动与突破阶段。党的农村政策以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为取向。主要政策有: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构“三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制度。建构“乡政村治”的管理模式: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等。

1985年至1992年初,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展开阶段。农村政策以市场化为主要取向。重点是建立农产品市场机制、发展农村商品(市场)经济;扶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业投入,确保农业发展的后劲。

1992年初至2002年底,是农村改革的深化与攻坚阶段。农村政策主要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取向。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攻克农村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困难.是这一阶段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002年底至今,是农村综合改革与创建新制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取向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政策以农村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着力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嘲。
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到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的“两个趋势”:再到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并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内涵和目标要求。2006-2009年接连4个“一号文件”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应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简单口号,也不是一般的农村政策措施。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是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重构和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则蕴涵了更多新的意义。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事物是在矛盾变化中发展前进的,政策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制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矛盾不同,在认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是在综合分析发展形势下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其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概括而言,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政府资助和引导,动员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提出的必然性分析

农村政策是与社会总体发展紧密相联的,从农民减负到农村税费改革,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这一政策逻辑的特点。减负的目的是增收,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收人持续增长有一个完整的制度环境加以保障。这是一种从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和政策选择。在过去二元结构体制下,主要是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国家没有更多的条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支持。现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制定支持和保护“三农”的政策措施。有了许多有利条件,应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阶段经历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此阶段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在此发展阶段中,容易出现农业资源外流、农村趋于凋敝的状况,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取实行各种农村建设政策.作为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调整方向。如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实行农村建设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进行的“新村运动”,则是将目标直接指向促进新农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见,根据国际经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
 

3.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迫切要求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表现。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国际经验表明,此阶段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正是深刻汲取了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3.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协调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已经呈现严重的不协调状态,成为妨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协调状况的根本改善.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的难点所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手段。

3.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民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正是由于这部分人口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扩大内需,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新农村建设政策包括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生产者,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

3.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人口结构看,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和难点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农村和农村居民。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生产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

3.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说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观的本质内容。在我国农村政策改革中.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用以人为本的视角思考问题.是我国农村政策改革的关键。作到以农民为本,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让农民得到实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都是围绕农民利益而展开的。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所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基于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协调状况.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的重要建设内容。